杨国忠与安禄山曾因共同的目标结成了政治同盟,但这一联盟的存在仅仅是为了暂时的目的,最终在目标实现后便迅速破裂。安禄山最初之所以对李林甫敬畏,是因为他在权谋和狡猾方面远不如李林甫;而杨国忠,虽然有着不容小觑的行政才能,史书称其“口辩有力,擅长左右,精于掌控机务,权力之大,令人畏惧。”他在任宰相期间,身兼40多个重要职务,包括负责官员任命的吏部、管辖全国财政的度支、管理监察的侍御史等。
每天前来找杨国忠签署公文的官员,常常从清晨等到晚上,但能否得到签字往往是个未知数。杨国忠的权力与影响之大,使得他成为当时朝廷的权威人物。与安禄山不同,李林甫死后,杨国忠从未对其表示过任何尊敬。安禄山虽然曾与杨国忠、杨铦等人约定为“兄弟”,并在朝廷上游宴作乐,但他始终看不起杨国忠,认为其升迁不过是依仗杨贵妃的宠爱。
当杨国忠于天宝十年(752年)成为宰相后,居于一人之下,万人之上的地位,令他无法忍受安禄山对他的轻蔑。两人的关系因此急剧恶化,曾经的“兄弟情”转瞬即逝,变成了无法调和的政治对立。为了除掉安禄山,杨国忠开始不断向唐玄宗上奏,指控安禄山有谋反之心,图谋借此除掉他。杨国忠的手段包括直接要求削弱安禄山在朝中的权力,并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支持。
展开剩余76%从天宝十二年(753年)到天宝十四年(755年),杨国忠先后多次向玄宗报告安禄山有叛变的图谋,并阻止对安禄山的进一步提拔和任命。为了达到这一目的,杨国忠甚至与太子李亨和宰相韦见素联合,组成了反对安禄山的联盟。然而,唐玄宗对安禄山的信任根深蒂固,杨国忠的这些努力并未见效。
随着两人矛盾的不断加剧,杨国忠采取了更加激烈的手段来迫使安禄山反叛,他认为安禄山起义时将会因唐朝的强大而迅速失败。因此,他在得知安禄山起义的消息后,甚至在朝廷上扬言:“这次叛乱不过是安禄山一人及少数部下的行为,根本不足为虑,最多十几天,安禄山的首级就会送到京城。”
然而,安禄山的叛乱出乎所有人的预料。唐玄宗也曾认为叛乱很快会平息,然而事实证明,这场叛乱远比他们预想的复杂和严重。唐朝的军事力量长期未经过训练,且武器装备陈旧,导致安禄山的叛军在短短几个月内便迅速占领了东都洛阳。与此同时,封常清虽然调集了大量军队,但因训练不足,最终在与叛军接触时惨败,洛阳在短短三天内陷落。
在安禄山与唐王朝的决斗中,他无疑是最为狡猾且精于伪装的角色。安禄山出身于营州(今辽宁朝阳),年少时便逃离突厥,投靠了岚州的安氏家族。通过投机取巧,他很快在张守珪的麾下崭露头角。凭借其聪明才智和极强的伪装能力,安禄山从一名边疆小卒晋升为平卢节度使,掌控了唐朝东北边疆的军事与政治。
安禄山擅长通过观察人心,投其所好,赢得了唐玄宗的宠爱。开元二十八年(740年),他通过重重贿赂和阿谀奉承,成功获得了唐玄宗的青睐,升任平卢兵马使。几经升迁后,他最终成为平卢节度使,掌握了35,000人的军队,成为唐王朝的重要大员。
安禄山不仅能在政治上讨得唐玄宗的欢心,还以擅长伪装与表演的天赋,赢得了宫廷的宠爱。他假装愚笨,甚至在玄宗面前故意不懂太子的职务,表现出“胡人”特有的迷惑性言行,让玄宗更加宠爱他。甚至在与杨贵妃的关系上,他也通过各种手段为自己争取了更多的权力。
然而,安禄山的狡猾不仅仅体现在宫廷之中,在对待敌人时,他也是一位极其冷酷的角色。年轻时,他凭借极强的体力和聪明才智,屡次打败敌人,而年老体衰后,他通过毒酒手段,残忍地消灭了许多敌对部族的首领和百姓,收集战利品,为自己积累了大量的俘虏与财富。这些残暴手段不仅使得他在战场上无敌,还帮助他稳固了自己的权力基础。
在叛乱初期,安禄山依靠自己庞大的部队和精锐的铁骑,一度占领了东都洛阳。但由于唐王朝调集精锐力量并开始反击,叛军很快就陷入了困境。在唐朝的强大反攻下,叛军的士气逐渐崩溃,安禄山也开始陷入恐慌,他不得不在内部进行权力斗争,并考虑是否要放弃洛阳,逃回范阳。
在这场由杨国忠与安禄山引发的权力斗争中,唐朝的军事力量和战略失误使得局势发生了严重变化。虽然安禄山的叛乱初期看似迅速而强大,但在唐朝重新集结力量后,局势逐渐逆转。最终,叛乱的镇压成为了唐王朝的艰难任务,安禄山的暴行和野心使得他走向了自己的灭亡。
发布于:天津市广源优配-配资炒股配资网站-配资公司网站-股票配资门户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